拜耳志愿者平台

38bcva.jpg

早在拜耳成立志愿者协会之前,就有热心的拜耳员工积极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当中,那时的志愿服务更多的体现为员工的个体行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拜耳启动了“员工志愿者计划”,以员工志愿者的方式参与灾后重建。在长达201天的时间里,先后有50多批共120位拜耳志愿者来到灾区板房安置点,为当地灾民累计提供服务达23,232小时。而各地志愿者在回到公司后,并没有停止志愿服务。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继续在身边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9年,为了让这种自发、松散的志愿服务更有组织性,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应运而生。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不同于拜耳的其他部门,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由协会自我管理,成员利用业余时间以及自身专业知识技术来关注并支持社会的发展,创造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拜耳人加入协会。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累计注册志愿者 5,600人,累计服务小时数 76,348,并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不仅为拜耳员工以个体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创建了平台、提供了机会,而且推动了企业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组织化发展,使员工的志愿服务行为能够更好地契合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方向。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已经初步实现了自我运作,协会在公司内部的影响力持续提升,高层对志愿服务更加认可与重视。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致力于传递健康理念、促进社会融合、温暖周边社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行动。

 

拜耳82志愿者日

“8.2”和拜耳的发音很相近,为了更好的在拜耳内部传递志愿服务精神、推广志愿者协会,也为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员工,自2011年8月2日起,拜耳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自己的志愿者日。每年的8月2日,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都以企业社会责任关注领域为目标,联动全国志愿者,结合各地分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碎片化志愿服务模式

拜耳志愿服务的创新并未就此止步。2019年,拜耳提出了一个新型的公益模式——“碎片化志愿服务模式”

 

之前的项目都是规定时间和地点组织志愿者一起去,通过员工调查与访谈,拜耳推出“碎片化志愿服务模式”,作为传统公益模式的补充,让员工可以自由地安排做公益的时间和地点,例如在家就可以为盲人刻盲书、录有声读物等,随时随地做公益。这样的模式还会带动员工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志愿者培训日历

志愿服务的多样性,对志愿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要具有志愿服务中的理念和精神,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等也必不可少。根据以往的服务经验,协会发现志愿者在活动服务过程中专业性不够强,遇到一些临场的突发情况也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地去处理。

 

为此,2020年7月,拜耳联合第三方机构共同上线“志愿者培训日历”。志愿者可依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关课程,如:心理培训、交流技巧、手工烘焙、手工编织等等,课程涉及多个领域,全面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

 

培训以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志愿者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后,拜耳将会为志愿者颁发结课证书,志愿者可依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是否学习下一门课。志愿者培训日历的上线不仅提升了拜耳员工的志愿服务能力,同时也助力了拜耳中国志愿者协会向更专业化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