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全球

历史

historycn

拜耳的故事起源于两位男士间的友谊、无限的求知欲以及两台厨灶。正是通过这些,商人Friedrich Bayer和染匠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开展实验,并最终发现了制造碱性品红染料的工艺。1863年8月1日,两人在乌珀塔尔市-巴门创立了一家拥有巨大潜力的19世纪初创公司,“Friedr. Bayer et comp.”。

 

1863年–1881年:发展初期

1863年8月1日,染料推销员Friedrich Bayer和染匠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合作创立了“Friedr. Bayer et comp.”,在这一阶段,公司发展非常迅猛。1881年,拜耳转型为股份制公司,为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

 

1881年-1914年:成为跨国企业

在1881到1914年间,拜耳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化学品公司。虽然染料制造仍然是公司最大业务,但新的业务正不断扩展。由Carl Duisberg建设的一家重要研究设施对保证公司的持续研发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14年-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拜耳蓬勃的发展不得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由于公司与其重要出口市场几乎完全失联,染料与处方药的销售额也相应下跌。拜耳逐渐卷入战时经济中。1917年,拜耳在多尔马根设立了其在德国的第三家生产厂。

 

1925年–1945年:I.G. Farbenindustrie AG

自1905年以来,拜耳、巴斯夫(BASF)和爱克发(Agfa)之间就已存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为重新进入重要出口市场,上述和其他德国焦油染料行业公司在Carl Duisberg的倡议下于1915到1916年间联合组成一个更大的利益共同体。

 

1945年-1951年:I.G.解散与拜耳的重新组建

1945年11月,盟军查封I.G.,所有工厂均由盟军军官接管。该公司行将解散,其资产将用于战争赔偿。但这远远不是故事的结局……

 

1951年-1974年:重建与“经济奇迹”

拜耳的重建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奇迹”(Wirtschaftswunder)密切相关。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拜耳再次损失了其海外资产,包括有价值的专利。拜耳于1946年在仍处于盟军控制的情况下重启海外销售活动。

 

1974年-1988年:石油危机与兼并

1973/1974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彻底终结了“经济奇迹”。当Herbert Grünewald于1974年接替Kurt Hansen担任董事会主席时,全球经济正处于严重衰退。在短短几个月内,基于石油的化学原料价格就翻了两番。

 

1988年-2001年:转型与全球化

庆祝阿司匹林™上市100周年。与其他公司一样,拜耳也经受了20世纪90年代由全球化和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的检验。1989年之后,德国和东欧国家发生激进的政治变革,拜耳公司加大对这些充满希望的市场的重点关注。

 

2001年-2010年:集团重组

拜耳庆祝拜耳企业文化和十字标识推出100周年。在这段时间中,三家新的子集团——拜耳医药保健、拜耳作物科学及拜耳材料科技相继创立。拜耳分拆了朗盛集团,并收购了先灵集团。

 

2010年-2016年:投资未来

2013年,拜耳在全球范围内庆祝集团创立150周年。公司制造了一艘飞艇,与150周年展览一同在世界范围展出,并与德意志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共同庆祝。拜耳于2014年收购Algeta,增强了其肿瘤业务。2015年,子集团材料科技成为一家独立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科思创。

在经过所有必要的监管机构批准后,拜耳于2018年6月7日成功完成对孟山都的收购。